|
種田不像政治,沒有成功或失敗淡出政壇的前立委羅文嘉在台北市開設水牛書店,傳達「分享」的理念。 記者潘俊宏/攝影 |
離開政治圈,前立委羅文嘉不再想「改變」別人。他自桃園新屋的老家重新出發,學著不去強迫別人接受他的想法,而是「分享」,包括分享他快樂的經驗。他開始教小學生英文,並為此去種田,將營收拿來幫助小朋友。他最近在台北開了第二家書店,更坦言這家書店就是為小孩子而開,要讓台北也有「土壤」,不再只是水泥地和雜草。
四年多前,羅文嘉離開政壇回到新屋老家,免費教孩子英文,一班十多人,一次兩個班,當時他不想再像過去一樣靠朋友捐輸,正好父親留下來幾分田,他問了跟隨他多年的司機阿德,「要不要來種田?」阿德點點頭,於是阿德從開汽車變成開犁田機,也開啟了羅文嘉的農夫生活。
要種,就要種有機米
「要種,就要種沒有農藥的、有機的米!」羅文嘉和阿德一同撩起衣袖、捲起褲管,從認識土壤、施肥、除草到收成,從零學起。他說,種田不像政治,沒有成功或失敗,只有收成多少的問題;剛開始旁邊的農家都冷眼旁觀,但是種了三年,他的米就得獎了。
不求多 剛剛好就好
如今,他和兩戶農家共三甲田。他說,不追求大,剛剛好就可以,因為只要一追求多,就會有奇怪的想法,「極大化的規模,就是禍害的來源」。
去年他接下老牌的水牛書店,利用父親留下的房子開書店,以社會企業模式經營,不以營利為目的,靠著賣米維持營運,「後頭做倉庫,前頭順勢做小書店。」
羅文嘉說,幾年前回新屋時,也把原出版社庫存的書搬回來,鄉下沒圖書館,沒書店,更沒消費力,就改以借書、還書方式運作。
羅文嘉還開設朱宗慶打擊樂器班。有別於台北的小孩,在鄉下,學音樂並不容易,每到上課時,孩子眼神充滿期待,下課後充滿歡樂,連老師都跟著學。但是,浪漫的理想,免不了要面臨過程的辛苦,「要怎麼活下去呢?」
他因此選擇在台北開了第二家書店。他說,他賣的不只是農產品,或是一本書、一次按摩,他要傳達一種價值,是有機的概念,是小農的辛勞,是弱勢的生計。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