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避免莫高窟被風化,大陸官方進行了水泥等加固工程,圖中每個門走進去,就是一個個原來的古老洞窟。 記者林克倫/攝影 |
走進敦煌莫高窟瞻仰著名的佛涅槃塑像,一百五十八公尺長臥佛臉帶喜樂安詳靜臥,後方是近百尊哭喪著臉的泥塑各族王子;洞窟門前有座已停業的商品專賣店,顯得相當突兀。商品化的背後突顯了敦煌的經費缺,只好靠外援。
敦煌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但實際走進敦煌的莫高窟,一股窮酸感卻油然而生,導覽性質的藏經洞博物館是一座三合院舊建築,裡頭燈光昏暗,走道擁擠狹小;千年歷史洞窟用鋁門窗與外界隔絕,看不太出有恆溫恆濕的保護功能。
以保護千年古物的國際標準看,敦煌的窮黑小問題在錢不夠。負責保護與研究敦煌的敦煌研究院,行政編制在甘肅省,僅正廳級別;將六十年歲月奉獻給敦煌的院長樊錦詩曾透露,院內一半人員無編制,四十歲人、一個月領三千人民幣,怎麼留人?
甘肅是西部較未開發的省分,扶貧優先,能提供的財政支持有限,龐大經費只好請洞窟內「老佛爺」們賣臉。問題是遊客多、收入多,但佛爺「體力」撐不住。帶記者參觀的解說員表示,經論證後一天三千遊客最適宜,但旺季有時高達四、五千人。
限制遊客,收入減少,也影響敦煌當地觀光人潮,結果是佛陀涅槃洞窟門前,出現了紀念品專售店,後因整頓已停業。為解決限流的難題,樊錦詩數年前提出數位化與設立遊客服務中心的建議,讓遊客先在球型圓幕內瞭解石窟後再實地參觀。
問題是經費在哪裡?遊客中心人民幣二億六千萬元經費由中央撥款,主建築現已完成,但內部軟體設施仍待補強。二○一一年台灣蔣經國基金會補助近六百萬元台幣,分三年委請中央研究院與敦煌研究院,先進行第六十一窟的數位化工程,樊錦詩表示,明年可展示成果。
至於七百多座洞窟壁畫、兩千多尊泥塑彩身的修補與防沙塵技術等經費,則多來自日本、美國學術團體與民間機構贊助。例如,建於唐代的第廿三窟、四四窟,洞窟病蟲害由日本人大洞龍明等捐贈九百萬日圓修復。
大陸官方過去十年,曾投入上億元人民幣對莫高窟外圍進行加固,然真正「固本」的修復人員培訓與研究、預防性保護與監測等理念與設備,才真正花錢,更別提先進儀器一套需上百萬元人民幣。樊錦詩曾指出,壁畫的保護是個世界難題,敦煌的壁畫保護,只是比過去有招,但還是要不斷探討;她也強調,美國很多博物館都不是單純靠國家經費維護,而是靠社會,他們有這種風氣。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You Say What You Like, Because They Like What You Say' - http://www.medialens.org/index.php/alerts/alert-archive/alerts-2013/731-you-say-what-you-like-because-they-like-what-you-say.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