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舊金山機場韓亞航空難,看空服員角色的今昔之別。(夏明珠專題報導)
韓亞航客機在舊金山機場的撞機事故,空服員奮不顧身的救人,贏得讚賞,韓亞航空姐上一次登上新聞本版面,是幾個月前,工會為空姐爭取放寬著裝的限制,讓她們也可以穿著褲裝值勤。
這回再度被媒體關注,則是因為她們在空難發生後英勇救人的表現。據報導,當天出勤的12名空服員,有六個人受傷,其中三人在飛機強力衝撞的過程中,被彈出機外,剩下的六個空服員,要幫助將近三百名乘客逃生,過程中,她們用小刀割斷許多人的安全帶,用斧頭清除障礙物,幫乘客脫困,在燃燒的機艙中,冒死帶領被嚇壞了的小孩逃出去。
40歲的座艙長李允慧說,當時她除了救人之外,甚麼都沒想,就是很本能的執行緊急疏散的標準作業程序。她們的表現替一個經常被貼上花瓶標籤的職業,贏得了尊敬。
美國空服員公會理事長、本身也是空姐的(薇達蕭克)說,在充滿了障礙和危險的失事班機中,韓亞航空服員用那麼短的時間,完成一架廣體客機的乘客疏散,她們的臨危不亂,專業和負責,讓全體空服員都感到光榮。
很多人可能認為空姐無非就是高級的服務生,事實上,她們在許多方面的專業訓練,是大家難以想像的,除了要具備急救、滅火的能力,她們還要熟練在危難發生時,用九十秒、甚至更短時間疏散乘客的技巧,包括如何在極端的混亂,震耳欲聾的噪音中叫喊,如何和已經被嚇呆的乘客溝通,如何打開卡住的機門,空服員要不斷練習,定期接受測試,以達到在危機當下可以很本能的做出反應的目標,所以韓亞航座艙長說她在事故當下甚麼都沒想,腦袋裡就只有救人一個念頭,一點都不誇張,這就是訓練希望達到的境界。美國空服員公會理事長蕭克形容,危機疏散技能彷彿像一枚記憶晶片,已經植入了他們的身體。
和幾十年前相比,空服員在人們心目中的印象,已經有很大的轉變,曾有一段時間,只有女性能當空服員,她們被稱為空中小姐,那個時代,沒有人會寄望空中小姐在緊急狀況下,能扮演關鍵的救人角色。
曾經在美國聯合航空當過31年空服員的(布倫林格)回憶1972年的一趟飛行勤務,班機迫降,她說她根本沒意識到當時有多危險,一直到事情結束,她看到機長的臉色時,才知道狀況的嚴重性。她說,那個時代的空服員就好像芭比娃娃,只要負責微笑,讓客人維持好心情。
美國空服員的角色是在1989年安大略航空空難後,才出現了有意義的改變,安大略航空編號1363號班機從加拿大起飛後不久墜毀,調查發現,一名空服員看到機翼結冰,卻沒有告知機長,因為她心想機長應該知道,她如果多嘴,搞不好會被罵。
從那以後,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就規定,全體機組人員都必須加入飛航安全通報體系,每個人都有義務在發現安全疑慮的時候,立刻提出,即使有可能冒犯長官,也必須這麼做。
理論上,空服員也有權下令乘客疏散,韓亞航空難調查發現,機長沒有在事故當下下達疏散令,一直等到一名空姐看到飛機外有火光才這麼作,這耽誤了九十秒的救命時間,有可能是韓亞航的規定與美國不同,空服員沒有自己決定疏散乘客的權限。
聯合航空資深空服員(布倫林格)說,想到韓亞航的那些空服員經歷過的以及接下來要克服的心裡創傷,她就為她們難過。
1989年聯合航空一架波音747從夏威夷檀香山飛往紐西蘭奧克蘭途中,在太平洋上空兩萬兩千多英呎的地方突然爆炸,飛機折返檀香山降落,事後發現機身右前方有個大洞,它掉了一個貨艙門,九名乘客被吸出飛機罹難。災難過後,一個空服員出現嚴重的創傷後症候群,有四年的時間,都無法再飛,她說,在緊急事故發生時,處理危機或許是最容易的一部分,因為她們受過這方面的訓練,可是事情過後,克服恐懼,恢復正常生活才難。
韓亞航失事班機上的12名空服員,包括11位空姐和一名空少,年紀介於21到42歲之間,因為空難原因還在調查,按照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的規定,韓亞航不能公開空服員訓練內容等許多相關資訊,不過一位曾在韓亞航服務過的旅遊顧問,在她的部落格上張貼八年前在韓亞航受訓時的照片,她說幾個禮拜的訓練真的很操,她們必須要能夠在一手拖著一個人的狀態下游泳,不但自己爬上救生艇,還得把她救的人,也弄上救生艇。
當然,儀表也是空服員必備的條件,那位旅遊顧問說她23歲那年應徵韓亞航空服員的時候,還被嫌太老了,面試的時候,公司規定要穿短裙,不能穿絲襪,受訓期間的課程包含整髮、化裝以及儀態,被錄用之後,每次出勤前,主管都會檢查她們的儀容,包括指甲油的顏色,都要檢查,這位前空姐說,空服員的儀容當然很重要,但是經過這場事故後,她很希望韓亞航能夠同意工會讓空姐也可以穿褲裝執勤,她說,如果可以證明在緊急狀況發生時,穿裙子比穿褲子更方便救人,那就繼續堅持空姐穿裙子,她說,假使她被困在一架燃燒的飛機裡,她應該不會去注意空姐穿甚麼衣服或是牙齒有沒有沾到口紅這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