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服貿協議 政策溝通的一堂課 (李人岳報導)
海峽兩岸在6月21日簽署「服務貿易協議」,不過隨即引發國內的質疑與反彈,府院黨為此動員溝通澄清,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高孔廉強調,服貿協議並沒有開放大陸勞工來台,對於管理階層來台也有多項限制,不可能形成投資移民,但卻可以創造台灣勞工的就業機會。另外,我方對大陸開放的產業中,有2/3都只是低標開放,開放項目也是採取「正面表列」的原則禁止、例外開放作法。部分則採有條件開放,例如只能入股、不能控股,或限制開放家數與業務範圍。高孔廉強調,協商過程中,一定有徵詢過相關業者,只是有些實際的受益者,可能擔憂成為標靶而沒有站出來。
面對國內部分產業界的反彈,天下文化創辦人高希鈞說,無法相信為什麼開放、民主、有自信的台灣會閉關自守,不相信自己的競爭力。高希鈞說:『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怎麼會是開放、民主、自由、有自信心的台灣,是這麼的要閉關自守?怎麼樣都不相信自己的力量,怕與別人競爭?尤其我們出版業,我們當然充滿自信。日本書進來沒有?當然有!美國書進來沒有?當然有!為什麼不怕這些人,害怕落後、閉塞的、不是民主開放的中國大陸?我太不能理解了。』
在北市四平街經營酸菜白肉火鍋店的黃老闆則對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說,如果本身有實力,就不用擔心那麼多。黃老闆說:『你自己本身有實力的話,可能擔心就不會那麼多,畢竟我們用的都是台灣的食材,就是台灣的口味....外地來台灣之前有幾家烤鴨、魚頭甚麼的...到最後還不是沒了...』黃老闆說,先前也有不少陸客到店裡消費,都說雖然酸菜白肉是北方食品,不過台灣的做法就比較細膩、大陸比較粗糙,感覺還是台灣的比較好。
另一方面,也有聲音擔憂一但開放大陸的服務業市場,可能造成台灣優質人大量吸往大陸的磁吸效應,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對這點則認為,真正的人才原本就應該為全球所用,才能大大發揮,他反問「難道要(人才)一直被鎖在台灣嗎?」林中森說:『現在這個人才,你都一直把他鎖在台灣嗎?真正的人才是全球所用,讓他有大大的發揮!』
聽完行政部門的報告,國民黨立院黨團書記長賴士葆坦言,談判團隊能取得這樣的結果其實已經難能可貴,不過為何引來彷彿鋪天蓋地的反彈?回顧服貿協議的談判與簽約過程,陸委會與經濟部對內容始終諱莫如深,面對媒體追問多半輕描淡寫一語帶過,也難怪到真正簽約時會引來朝野與產業界的震撼與反彈,相較於3年前ECFA正式簽署之前,主管機關早已推出各式文宣,縱然協議文本依據國際慣例必須保密,但事前的「預防針」從沒少過,執政黨面對在野的質疑與挑戰也能正面回擊;國民黨立委蔡正元直言,這一次,行政部門溝通不夠。蔡正元說:『要和中國大陸簽這個東西都會有敵人產生,會有敵軍和友軍,你就要有作戰計劃,因為這不是一個說服的工作,這些人不想被你說服,只想攻擊你。所以一開始要假定他的攻擊方向和你要如何去回應?不能說第一時間不回應,後面再慢慢來回應。那種態度不對....管中閔好像有這種態度、王郁琦也有這種態度。那應該正面回應,你蘇貞昌講什麼?你可以下駟對上駟,直接了當說蘇貞昌你說錯了。』
賴士葆進一步指出,行政部門的溝通不夠,更少了一點政治嗅覺。賴士葆說:『所談(判)的內容是非常不簡單的,但是有些人(藍委)認為行政部門的反應似乎慢了半拍,所以會造成外界不斷的誤解、不斷的抹黑,大陸來投資的1個(主管)來,可以帶動我們的就業機會10倍之多,這是最保守的數字、最嚴謹的數字,這些數字拿出來大家都覺得行政部門確實做得很辛苦、也做得很好,只不過是少了點政治的Sense。』
黨籍立委的評論言猶在耳,不過面對在野黨要求採取「逐條審查、逐條處理」,海基會秘書長高孔廉及經濟部長張家祝紛紛表達可能造成毀約的擔憂時,王郁琦仍堅稱不願臆測最壞結果,並強調那不一定會發生;也許陸委會不願揹上恐嚇朝野的批評,也或許對執政黨的人數優勢有信心,不過政策溝通就是要說明政策的效益與衝擊、以及協議過與不過的嚴重性;從這個角度看,現在的陸委會還是沒有參透政策溝通的意義以及這次風暴的成因。
海峽兩岸歷經60年的軍事對峙,政治、軍事上的「恐共症」在台灣社會至今難以抹滅,隨著中國大陸的經濟實力崛起,更形成經濟上的恐共症。雖然賴士葆指出,台灣對大陸的投資已達1300億美金,但大陸來台投資只有7億,主因就是兩者市場的規模太過懸殊,陸商也不見得對台灣市場有興趣。不過只要遇上兩岸議題,每每成為在野陣營挑戰台灣社會敏感神經的話題,主管部門隨時應該如履薄冰,和朝野、業界和社會大眾保持溝通與互動;兩岸接下來還要洽簽衝擊面更廣的貨品貿易協議,推動貿易自由過程中的種種開放措施也會面臨反彈,執政者必須在國際慣例和國內溝通間尋找合理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