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經濟特區在1979年獲得批准,1年後正式成立,到1984年鄧小平南巡,以上幾年至今被視為大陸沿海經濟領頭發展非常關鍵的時間,在深圳特區內關稅減免,長久以來和大陸公務機關交涉層層的繁文縟節可免,在特區內開放接受外資,過去30年以GDP來說,深圳特區是25.8%,全大陸則是9.8%,以今年最低工資來比較,深圳有1600人民幣,相當台幣8千,接近上海的1620人民幣,高於北京的最低工資1400。
這幾天大陸股市所謂的自由貿易區概念股連續性的上漲,上海物貿、大江股份、浦東建設都是漲停板,漲幅一成,其中上港集團還連續4天漲停。
上海股民:「今天不單物流航運,其它很多上海股都上去了,本地股很多都上去了。」
上海股民:「幾年了,放了好多,好長時間。」
證券投資顧問趙曉歷:「機場的吞吐量、港口的吞吐量,它的物流將會在量上會有一個比較明顯的提升,對我們金融業,應該說也是一個利好。」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範圍涵蓋了上海市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總面積為28平方公里,在關稅方面給予企業特殊優惠,甚至沒有關稅,並且還會有稅費減免政策。
外資如果前來投資,甚至不需要政府審批,但是這又牴觸了法律,因此人大常委會前幾天還特別決議,暫停外資企業法等4項法律的實施來配合這項政策。
商法專家楊忠孝:「根據原來的規則,還有很多的准入監管,還有很多審批程序,而自由貿易區需要引進更多的投資,所以就需要在這一塊放鬆一部分管制。」
一般預料在自由貿易區內,還會開放人民幣自由兌換、利率市場化,種種的作為讓外界認為,上海自貿區的重要性等同於當年鄧小平開放的深圳特區。
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當時小平同志説,殺開一條血路,希望做一個試驗田來給改革開放提供經驗,那麼30年以後深圳變成一個全世界矚目的城市,現在如果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現在的上海自貿區恰恰類似當年的深圳。」
深圳特區的意涵,代表著大陸從計劃經濟投向市場經濟的懷抱,從封閉的鳥籠經濟走向開放,但是現在的上海自貿區的意涵在於,從管制走向自由,在匯率、利率各方面進行改革。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它是國家的戰略,實質上它本質的含義不是開放,而是要推進改革。」
深圳特區和上海自由貿易區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他們都是實驗性質,只要獲得成功,未來就會在全國各地實施。
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建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借鑒了國際通行的作法,主要目的是為全國深化改革開放累積經驗。」
也因此可以確認李克強經濟學的具體方向,展現出來的是解除管制,讓經濟自由化、貿易自由化,核心思考就在於他認為改革是最大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