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日前解密公布國民黨總裁蔣中正親自閱覽、批示的黨內文件,這批被稱為「總裁批簽」的文件共有4千多份,從1950年至1975年蔣中正過世為止。由於這段期間橫跨簽訂中日和約、國共對戰及中華民國失去聯合國席次等重要時刻,也歷經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百廢待舉、發展政經環境等關鍵過程,使得這批史料格外受到矚目。
國民黨創立於1894年,至今已邁入119個年頭,是中華民國、也是亞洲歷史最悠久的政黨之一。國民黨總裁蔣中正在總理孫中山去世後,領導國民黨長達半世紀之久,歷經對日抗戰、國共內戰,行憲後又連續擔任5屆中華民國總統、長達27年,其間因應時勢變化,曾多次改造黨務,無論對中華民國或國民黨都有著重要地位。
◎關鍵時刻 批簽內容有助釐清爭議
國民黨文傳會黨史館日前對外開放最後一批蔣中正相關史料,在這4千多份由蔣中正親自批閱的公文中,忠實紀錄了那段關鍵時刻的重要事件,包括關係到台灣主權的中日和約、釣魚台主權爭議、兩岸間的明爭暗鬥、情報佈建,也呈現了戰後台灣的經濟發展、政治局勢及對國內、外的宣傳工作。
就中日和約來說,「總裁批簽」中對此政治性談判多有著墨,可藉此觀察蔣中正對於和約的立場及針對國內外局勢所做的決策,有助於釐清諸多爭點。例如在1971年一份史料中,就顯示國民黨已掌握美國準備在1972年將琉球還給日本,當時國民黨幕僚提出多項應對方案,希望保留進一步爭取釣魚台主權的空間。輔仁大學全人中心兼任講師許峰源:『(原音)可以從琉球問題裡面嗅得到台灣對釣魚台問題跟日本其實有些非常緊張的氣氛,例如在1971年8月一份總裁批簽裡面,國民黨就說1972年美國即將將琉球歸還給日本,黨就很緊張,提供總裁一些意見,台灣應該如何應對。裡面就有提到說1971年台灣應該要藉機干涉一下琉球問題,尤其是要持保留態度,以便將來對釣魚台主權做一個干涉。』
◎統一用語 定調「匪諜」一詞
在國共對戰部分,這批史料除了收錄大量蔣中正對於軍事、情報等相關指示,較有意思的是,批簽中也透露了「匪諜」一詞的由來。
在一份名為「統一對朱毛共匪及有關名稱要點」的公文裡,上簽單位鉅細靡遺羅列了對中共的各種稱呼,如一般稱呼就稱「朱毛共匪」,簡稱「朱毛」;對共匪的情報、特務份子稱為「朱毛匪」、「朱毛匪諜」,簡稱「匪特」或「匪諜」。最後,蔣中正裁示一律稱之為「匪諜」。國民黨黨史館主任王文隆說:『(原音)下面的人呈上來了,就是有一個匪諜,跟另外一個叫匪特,一個叫匪諜、一個叫匪特,共匪的特務的意思;另外一個叫共匪的諜報人員的意思。一個是匪諜、一個是匪特,他特別圈選了匪諜這個字,他認為我們應該要統一的叫他們叫匪諜,而不叫匪特,匪諜這個字就變成是他定調的一個東西,這跟我們之後比較熟悉的像是「小心匪諜就在你身邊」是完全直接的關聯。』
◎批示用語 展現性格
除了有助於還原歷史真相,從這批蔣中正親自批閱的史料中,也可看出他的性格及較不為人知的一面。
王文隆指出,早期黨、國關係緊密,許多事務透過黨政系統處理,蔣中正對簽文都細細核閱。在其中若干文件中,蔣中正在簽文時常使用「悉」、「可」、「照辦」、「不必」或「無暇」等詞,可看出其性格。他說:『(原音)他有些時候下面呈上來的報告,或許他就只簡單批示「悉」,我看過了,有點像是「朕知道了」那個意思;再來就是說有些東西就寫一個「閱」,沒有什麼裁示;有些時候他可能心情比較不好,或是說他比較不耐煩的時候,就可能像畫一條龍一樣,就表示他看過了,下頭的人都知道他是這個意思。』
在蔣中正的批文中,也可見到當年黨、國一體的氛圍。像是1971年,當時監獄人滿為患,有機關上公文建議擴大假釋範圍,蔣中正親自裁示「貪污犯不應保釋」,其餘則可以假釋,可見蔣中正對於道德及廉潔方面的堅持,也凸顯那個年代的司法獨立形同具文。
另外,蔣中正有時在批文中重視的細節也令人莞爾。例如1957年的一份公文裡,蔣中正裁示「關於西方交際習尚」、「飲湯不可出聲、羹匙不可放在湯盆碗之內」等這些禮儀必須攝影教導,可見蔣中正相當關注國民素質與教養。
◎公開史料 有助還原歷史
不論事件的是非、人物的功過,歷史就如同一面鏡子,擦拭乾淨才能清楚反映出過去與未來。
1950至70年代是中華民國走過風雨飄搖、在台灣立穩腳步的關鍵年代,但在當時威權體系及戒嚴狀態下,外界始終無法窺見統治者的決策過程;如今時空轉變,重要史料逐一公布,將有助於後續研究,逐步拼湊出歷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