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黃揚名 我們的刻板印象是年長者的決策判斷比較不好,但真的是如此嗎? 決策判斷其實包含很多不同的面向,被詐騙集團騙錢只是其中的一個面向,但或許這個面向太過於鮮明,所以我們會覺得年長者在決策判斷上是非常不在行的。 實際上,年長者們不見得是決策判斷上的輸家,否則怎麼會看到他們很會斤斤計較,總是知道好康的在哪裡呢? 這次要介紹的研究從智商的角度切入,探討年輕人和年長者的決策判斷有什麼不同。他們用量表測量年長者與年輕人的流質和晶質智商,流質智商是較容易變動的,但晶質智商是較不會變動的。另外,研究員也讓他們做很多不同類型的決策判斷相關作業,以及了解他們對財經、債務相關知識。
結果顯示,年輕人和年長者在多數作業上的表現並沒有差異,年長者甚至在有些作業上的表現比年輕人好。更重要的是他們發現年長者在決策判斷作業上的表現,會受到他們晶質智商的調節;年輕人的決策判斷作業,則是受到流質智商的調節。 這樣的結果有甚麼重要性呢? 簡單來說,若要年長者可以做好的判斷,就不要讓他們在決策判斷的過程中,仰賴太多流質智商相關的能力,例如工作記憶等;也就是說,要簡化決策判斷的過程。另外,應該要用他們熟悉的型式來問他們,例如要形容一個東西有多貴的時候,如果用可以買幾台Ipad來做形容,他們就不容易理解;而是應該告訴他們,這個東西可以買一牛車的鳳梨,他們就會比較容易理解,進而有較正確的決策歷程。
參考文獻: Li, Y. et al. (2013). Complementary Cognitive Capabilities, Economic Decision Making, and Aging. Psychology and Aging, 28, 595-613.
作者為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本文原刊登於「銀髮心理科普知識推廣 部落格」。
本文為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公共電視立場。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