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強
5月30日,富士康國際控股有限公司(2038.HK,下稱“富士康國際”)股東周年大會在香港如期舉行,這是富士康國際存世的最後一天。此后,該公司將更名為富智康集團有限公司(英文名改為FIH Mobile Limited,下稱“富智康”)。
表面上,富智康不過是改了個名,但背后,作為富士康國際控股母公司鴻海(2317.TW)董事長的郭台銘,其孤心苦詣籌劃的“去蘋果”戰略三部曲已進入最後階段,當然,這也是最難的一步。
或許是市場提前獲知了更多消息,5月29日,盡管港股恆生指數重挫369點,跌幅達1.6%,富士康國際股價卻逆勢飆升,早盤漲幅一度高達10%,收盤仍漲7.74%,股價站上近4個月新高。
接單猜想
在蘋果品不斷大賣的近四五年來,鴻海營收的四成已與蘋果相關。2013年一季度iPhone5銷售不暢,鴻海來自蘋果的訂單減少,因此一季度營收同比下滑19.21%。
來自台灣媒體的消息稱,鴻海預定6月3日與Mozilla(美國謀智網絡)簽約,攜手打造Firefox OS生態體系,簽約現場還將展示Firefox OS最新品。
這被視為一季度蘋果公司iPhone5銷售不暢導致鴻海蘋果“依賴症”凸顯后,郭台銘採取的又一“去蘋果”化舉措。
據鴻海公開財務數據預估,在蘋果品不斷大賣的近四五年來,鴻海營收的四成已與蘋果相關。2013年一季度iPhone5銷售不暢,鴻海來自蘋果的訂單減少,因此一季度營收同比下滑19.21%。
作為代工方,鴻海由於會提前數月乃至半年知曉訂單下達情況,這讓2012年底時,郭台銘即要做出公司代工業務未來發展的戰略選擇:要麼繼續倚重蘋果,要麼多條腿走路。考慮到蘋果公司原CEO喬布斯去世后蘋果創新力減弱,兼具虎之威嚴與狐之變通的郭台銘,遮遮掩掩地選擇了后一戰略。
市場因此在年初頻頻看到郭台銘與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郭台銘長子郭守正與樂視網(300104.SZ)CEO賈躍亭接觸洽談的消息。事實也表明,若非小米手機、樂視盒子及樂視TV等訂單,鴻海4月營收很難迅速反彈:3月,鴻海營收同比劇烈下滑27.28%,創下目前年內最大跌幅,但4月份,這一同比跌幅已收窄至僅5.08%。
當然,除了上述公司訂單的“助力”外,蘋果、微軟新品及谷歌公司Google Glass訂單的猜想,也頗讓市場振奮。
蘋果公司CEO庫克曾明確表示,蘋果公司會在三季度推出新品。目前大致可獲確認的消息則顯示,蘋果公司的新品可能有三款:平價或廉價iPhone手機、iWatch及iTV。其中,廉價iPhone訂單基本可以確認將交由和碩公司代工,業界亦一度將此視為鴻海的極大利空。但實際上,在利潤率更高、更受業界矚目的新品iWatch及iTV上,鴻海仍將是蘋果不得不倚重的戰略合作伙伴。
5月中旬,美國媒體消息稱,鴻海已接獲1000件iWatch訂單。雖然僅為試,大規模量尚需時日,但微軟公司XBox研究團隊目前已積極自測智慧手錶原型品,鴻海身為全球電子代工最大霸主,受惠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重組攻堅?
對於富士康國際與IDPBG合併,郭台銘面臨的最大壓力其實來自於蘋果。
如此看來,鴻海股價日前徘徊於80元新台幣之下的低迷,似乎並不足懼,引人擔心的反而是郭台銘如何“兩碗水”端平、協調好蘋果公司訂單和“非蘋果”訂單的和諧與平衡。
所周知,蘋果公司對自己品的保密性一向要求甚高,在蘋果蒸蒸日上的幾年內,郭台銘甚至不惜將蘋果手機的代工業務自富士康國際轉移出來,交由富士康國際的兄弟事業群——IDPBG(數位品事業群)專營。
由於智能手機近年的兩大得利者一為蘋果、一為三星,而三星品並不交由鴻海代工,因此,隨富士康國際主要代工的諾基亞、摩托羅拉等手機市場份額及訂單的萎縮,富士康國際的營收不斷下滑、盈利劇降甚至多次出現虧損。
這也被業界視為郭台銘的“左右互搏”、無解頑疾。但隨蘋果公司市場增速露出疲態,郭台銘下定了“去蘋果化”的決心,鴻海內部整合富士康國際與IDPBG的聲音也開始抬頭。
《中國經營報》記者獨家獲悉,郭台銘甚至可能將兩者合併,組建嶄新的富智康。
此前有聲音認為,為了輓救虧損和營收下滑的富士康國際,郭台銘可望將未來的iWatch訂單交給富智康。但這樣的調整多少有些“遠水不解近渴”,畢竟,iWatch的量訂單何時交付尚未可知。
而對於富士康國際與IDPBG合併,郭台銘面臨的最大壓力其實來自於蘋果——蘋果是否會滿意鴻海將其手機組裝業務與其他廠商業務合併后並保密管理。
但3月底陸續爆出的IDPBG人事架構調整顯示,郭台銘目前至少已下定決心,努力說服蘋果公司接受鴻海這一內部業務合併構想。
記者此前的獨家消息顯示,因管理不善、出現500萬~800萬台iPhone5“返工”等問題,IDPBG事業總經理鐘依華無限期休假,代理副總經理鐘成裕短暫掌缺,卻又迅速離任,並被無線管理經驗的原幕僚長陳輝龍接替。
最新的消息則稱,陳輝龍亦已離開IDPBG。而富士康國際的行政總裁池育陽已被郭台銘日前提拔為鴻海副總裁。
“副總裁的職級均比此前富士康國際行政總裁或IDPBG事業群總經理的職級高半格。”不願具名的知情人士說。
池育陽的履歷顯示,54歲的他在台灣通訊業界資歷逾30年、屬元老級人物,曾是明基無線通訊事業的創始人,當年明基最重要的大客戶——摩托羅拉手機訂單,就是由池育陽拿下,撐起明基手機代工的全盛時期。其后,池育陽轉戰華山通訊、奇美通訊等擔任要職,手機研發能力深獲肯定,被認為台灣“手機業四大天王”之一;2005年,鴻海併購奇美通訊后,池育陽進而加入鴻海。
顯然,資深的行業背景是池育陽獲掌重擔的關鍵,畢竟,在接連遭遇程天縱、陳偉良、鐘依華等股肱重臣離職后,63歲的郭台銘或許比以往任何時刻都更需援手。
“去蘋果”收尾
在合適時刻以富智康集團名義購買IDPBG資和業務置入上市公司,不失為郭台銘重整富智康的妙招。
除了人事任免上的准備外,郭台銘下定決心將富士康國際與IDPBG合併的另一跡象,或許正是組織架構的調整,富士康國際更名富智康后,特別出現的“集團”字樣,是此前的“控股有限公司”所不曾有的。
而一旦獲取蘋果公司允准,在合適時刻以富智康集團名義購買IDPBG資和業務置入上市公司,不失為郭台銘重整富智康的妙招。這也正是其“去蘋果化”戰略三部曲的尾聲。
知情分析人士認為,2012年3月,郭台銘以個人名義入股夏普十代面板廠及鴻海入股夏普的談判,可視為三部曲的“第一步”,畢竟,無論蘋果還是三星、微軟,也無論智能手機還是平板電腦、智慧手錶,代表當下最先進面板技術的夏普十代工廠都能為其提供最具表現力的屏幕。
第二步則是2012年“十一”前夕,鴻海推出自主品牌的大屏幕電視——睿俠,這一動作既可視為其為將來代工iTV儲備經驗,亦可視作郭台銘不甘於代工低利潤、努力嘗試自主品牌的“探路”之舉。
考慮到前兩步均無損於蘋果公司既得利益,所以當時郭台銘的“遮遮掩掩”並未被認作是為“去蘋果”佈局,但及至鴻海努力贏取非蘋果陣營訂單,蘋果也將廉價iPhone訂單交給和碩,可以看出,雙方已為最後“攤牌”互有“攻守”。
截至記者發稿,鴻海相關人士未予置評。郭台銘與池育陽下一步如何發力,則比其如何說更為引人注目。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You Say What You Like, Because They Like What You Say' - http://www.medialens.org/index.php/alerts/alert-archive/alerts-2013/731-you-say-what-you-like-because-they-like-what-you-say.html